Material Guildline 應該很多設計師都閱讀過 N 遍了,但要設計時如何在框架下做到客制這件事應該還是很疑惑。官網上提出了幾個業界的實例分享,這點讓我很有興趣,所以接下來我會一一對這些案例做介紹。因為我上班做的案子比較多是系統類的設計,所以我第一個想介紹比較類似的是 Rally 這個案例。下面內容會一邊介紹,一邊穿插自己在職場上的一些心得或想法。

案例背景

Rally 是一個管理財務的 APP,它會追蹤使用者的花費習慣並產生預測和適當的警示通知。Rally 是設計來呈現大量且密集的資訊,讓使用者可管理和研究資料模式。

數據性導向之美 (Data-driven aesthetic)

UI 採用暗灰色提高質感,並用亮色系凸顯資料。在資料與背景顏色高對比之下,讓使用者更容易閱讀 APP 內的圖表。

Rally UI

UI 設計專注在查看、研究和了解資料。圖表呈現在儀表板上,讓使用者查看花費摘要和單一交易的細節。此 UI 設計透過排版、顏色和形狀的凸顯,讓畫面是密集且直覺的。

心得:蠻喜歡這樣的暗色背景搭亮色的配色,但因目前公司的一般使用者還是比較習慣白色背景的配色模式,所以暗色背景的搭配在考慮時間和緊急度下,我自己是只敢用在自己小組內部用的專案上,比較沒有時間上的壓力。

產品架構

Rally 架構是層級式的,讓使用者透過不同分類查看他們的財務。

內容根據個人財務區分不同的 sections,像是帳戶、預算、帳單。首頁著重在讓使用者前往這些 sections 的導向。

導覽列

因為 Rally 專注在呈現和描述不同面向的財務資訊,所以如何讓使用者能輕易的在這些sections 移動是很重要的。Rally 有一個固定位置的導覽列讓使用者能方便的切換 sections。在桌機和平板,Rally 使用的是直列式的導覽列。在手機,則是用橫向標籤的方式。這項的導航模式很理想,雖然它們總是在屏幕上,但佔用的空間非常小。

Rally 導覽列

在直列式的導覽列中,每個目的地會用一個獨特的 icon 呈現。當 section 被點選的時候,icon 就會變亮且標題會出現在 icon 下方。

直列式的導覽列

在橫向標籤導覽中,當 section 被點選的時候,icon 就會變亮且標題會出現在 icon 右方,其他 icon 將會適當的移動位置。

橫向標籤導覽

心得:這邊如果導覽項目數目很少,這樣設計ok。但要注意往後的擴充性,若是 section 的數目增加是否要增加 sub section,手機上方 tab 的空間是否會不夠呈現,這些都是可能會碰到的問題。

排版

Rally 使用 12 grid system。

視覺層級

Rally 使用色彩或紗幕來區分視覺上的層級。

舉例:當使用者滑動下方資料的時候,為確保統計圖固定在上方,使用不同的色彩來區分視覺層級。

舉例:當有 popup 出現時,背景使用紗幕霧化背景。

霧化背景

心得:用色彩和霧化效果來做層級區分我覺得還蠻實用且能提升質感。但在霧化背景的方式,需要考量到開發者是否能配合。若還有捨棄不了 IE 瀏覽器的公司,則會因為裝置的限制而必須要有第二方案來替代霧化的方式,比如說改用暗色且透明度低的樣式。

顏色

有時候需要顯示多個圖表在一個螢幕上,且每個圖表包含多個 sections。為了能足夠表達狀態, Rally 的配色採用 1 個主色調加上 5 個配色。這個設計讓系統呈現可讀性高且獨特的信息圖表。

當三個圖表出現在同一個螢幕上,每個圖表使用其中的兩個顏色。

  1. Primary Green and Dark Green.
  2. Orange and Yellow.
  3. Purple and Blue.

配色

顏色主題

除了 6 色以外, Rally 還有一個針對這 6 個顏色延伸 10 色版的調色盤。如下圖。

  • 圓圈形狀代表在此 APP 中有用到的色版
  • “P” 代表主色調
  • 其他沒有文字的圓圈則是配色

顏色主題

心得:我還沒用過那麼多的配色設計過,因為顏色越多,需要考量的點會更複雜,可能需要找時間嘗試看看。

文字與圖示

Rally 用兩種字體:Eczar 和 Roboto Condensed。

  1. Roboto Condensed:介面預設字體,適合密集的佈局。
  2. Eczar:只用在首要標題和純數字清單,適合呈現數據。

字體

Rally 使用客製化的 icon 來呈現不同的 sections。

  1. 所有圖示使用一樣的格線架構確保一致性。
  2. 所有 Rally 圖示

圖示

心得:在數據表達的部分使用另一種字體這是一個不錯的點子,可以凸顯出數據的呈現,會想要嘗試看看。圖示的部分,在統一格線架構下設計很合理,但在一般專案時間不足的狀況下,通常我會直接使用 Material Icons ,省去設計圖示這塊。

形狀

元件根據大小使用不同的形狀類型,將形狀做分類可以讓螢幕一次放多個元件,分類包含:

  1. 小元件 (S):文字輸入區塊(Filled text fields)。
  2. 中元件 (M):卡片(Cards)。
  3. 大元件 (L):數據表格(Data Tables)。

元件都是 0 圓角。

形狀分類

形狀元件

元件

卡片和清單

在 overview 頁面使用卡片去呈現多個財務摘要,像是 Accounts 和 Bills。

卡片

當點選 Accounts,摘要資訊卡片會展開顯示更多細節在清單中。

清單

橫幅、提示bar和對話框

  • 橫幅(Banners):比較不那麼重要的訊息選擇用橫幅的方式呈現,通常會搭配圖示。
  • 提示 bar 和對話框(Snackbars and dialogs):重要的訊息則是用提示 bar 和對話框呈現,並不會包含圖示。

在平板上的橫幅呈現在導覽列旁。

橫幅 - 平板

在手機上的橫幅呈現在最上方。

橫幅 - 手機

在桌機上的橫幅則是自己一個直欄位專門呈現。

橫幅 - 桌機

重要訊息出現提示 bar 或對話框。

對話框

提示 bar

心得:沒有將這三個元件一起混用的經驗,頂多用其中的兩個而已,所以他這樣從訊息的重要性來區分用哪種元件的方式很值得參考。

交互動作

Rally 在登入頁面顯示動畫 logo 增加 APP 的印象。

當用戶點開一個帳戶時,畫面會使用從內到外漸變展開的子頁面。點選返回後,則會從外到內漸變縮合回上一頁。加強使用者對深度的感知。

點選頁籤則是使用左右滑動的漸變動畫。

當引入新頁面元素時會使用上方的進度條作為導引。使用時間差的轉圈動畫來凸顯圓餅圖。

對話框使用彈跳的方式,以傳達訊息的急迫感。

心得:對於父子頁面漸變展開的動畫提升深度感知這點很認同,但在實作上還沒有真正的實行過,可以思考或和其他程式開發者討論實際在 web 或 app 撰寫時的執行難度。

總結:讀完這篇研究後,對於 Material Design 在系統設計上的應用來說,我覺得是很實用的,畢竟要做系統通常都是要大量顯示資訊,如何有條理讓使用者理解顯示資訊變得很重要。這篇在配色和交互動作的部分是很值得參考的案例。

參考資料